>
写这篇文章的灵感来自前几天发生在我家里的一件事。正在申请大学的儿子接到了一所不错的学校的来信,要他提供额外信息。这是好事儿,说明人家对儿子有兴趣。他写好了,说给我这个业余作家看看提提意见。我一看就气不打一处来,他写的那篇平铺直叙三言两语,纯属没有热情,没有逻辑,没有特点的’三无’产品。
我机关枪似地反击说:’你若真对这个学校有兴趣的话,就麻烦你用心去写,制造点高潮让你能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果我是录取官,我会立马把这文章扔进垃圾桶,因为非常明显,你没用心,你不在意,你缺乏动力!’。枪林弹雨横扫过去,把儿子说哭了,他和他爸爸说:我在妈妈眼里好像一文不值。他带着委屈又写了一稿,放在我桌上,我也没理他。
实情是,我那天正遇上两件紧急棘手的烦心事,儿子不巧撞在了枪口上,成了我的出气筒。
睡了一觉,我后悔不已,第二天果断地诚心诚意地面对面向儿子道歉。我说:妈妈昨天经历了别的麻烦事,对你撒气的悍妇行为完全错误,我们一起再来过。我认真地提了一点建设性意见,他把材料及时修改好发走了。看得出儿子理解,信任,没对妈妈存有任何芥蒂。
1、认识面子的平等和里子的平衡,针对性做有用功
我做了一场自我反省。这种家长与孩子之间真正的平等意识,及时认错纠错的意识是我到美国以后逐渐耳濡目染形成的。家长放下身段,放下强权,非但不会削弱家长威信,反而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家是个连理都讲不清的地方,尊严多数时候反正没用。
鼓励孩子和我们平等对话,培养他们挑战权威的信心,这是从根本上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这是美国亲子文化骨子里的东西。在美国的教育理念里充斥着’平等合理’的诉求。
例如幼儿园里小朋友抢玩具,老师调解时第一句是问’谁最先拿到这个玩具的?’谁先拿到的就归谁先玩,而不是像中国理念中的年龄大的要让给小的。
再如,美国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他们当成独立个体而通过讲道理来说服教育孩子。孩子若不肯吃饭,父母会说若不吃饭,今天就不会有任何零食,让孩子做出选择,并恪守定出的原则。结果是,美国的孩子要达到什么目的,会学家长稚声稚气地讲道理讨价还价,’讲理’训练从娃娃抓起。
▲ Photo by Robert Collins on Unsplash
同样的,所谓追求平等也适用于职场。作为非美国人浸淫在美国企业文化中多年,认识到面子上的平等和里子上的时而平等时而不平等,并有的放矢地去做有效努力很重要。
面子上的平等让人很舒服,比如我们从来都可以直呼CEO的名字,不用加某某总某某博士等头衔,直接叫名字亲切自然,也直观地拉近平等的关系。
里子上的时而平等比如绝大多数时候在公司的会议中,不需太过顾虑级别关系,可以提出异议,挑战权威,只要你讲得有道理,就可能被采纳。
里子里的时而不平等则是多元的。首先语言是我们的劣势,而在职场上没有人会因为英文不是我们的母语而对我们网开一面,所以就可能出现讲母语者其实仅有六分内容却可以渲染成十分,而我们明明有十分内容却被折扣成六分的情况。再者,种族和文化的类别自然形成它的圈子,这是无形的隔阂。很多职场的重要决定并不发生在会议室的公开讨论中,而是发生在酒吧的同事聚会或者无数个一对一的老友式职场谈话中。
我们对这种所谓不平等要做的是放平心态,跨国打拼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积极适应比仅仅被动诟病有意义得多。我们可以找另类突破口。我会把有效进行职场交际单独成文专题讨论。
在非自己母语的国家,可以从逼自己走出舒适区开始,从团结其他少数族裔开始,从主动邀请当地同事吃饭聊天开始,从恶补我们从小没有接触过的红酒文化,橄榄球规则,民主党共和党理念开始,共同的谈资多了,距离自然拉近,同时,一步步用自己过硬的工作表现赢得尊重,成为本领域的专家,你肚子里越有料,你的职场难以替代系数就越高。
2、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能力
我初到美国学习和初入美国职场的经历到今天仍然历历在目。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留学或者工作的根本意义在于,有勇气准备好对自己进行全面碾压:从语言到智商,从适应能力到抗压系数,从对抗孤独到愿赌服输。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弹簧,即使暂时遭受挤压,只要你是那块材料,暂时的困难会锻造你的韧性,日后发力会像优质弹簧一样实现大的飞跃。这一切,需要打碎自己的玻璃心,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儿,脸皮厚点路好走。
还记得我刚到美国做博士后时,自认为英文还不错,结果要当助教时,发现基本的英文口语都差一大截。现在想起来,我很感恩那帮被我辅导的哈佛本科高材生没有去投诉我时时遛跶出来的辞不达意。我当时意识到这个严重挑战,找了俩美国女孩做分租室友,我邀请她们分享中国美食,她们帮助我纠正口语,讲解文化。彼时克林顿性丑闻正沸沸扬扬,堂堂大国总统被要求向全世界坦白最难以启齿之事,全面颠覆了我的所谓价值观。室友们给我解释美国司法系统,帮助我理解晦涩的法庭语言,简直是免费美国文化速成!
刚入职场时,诺大会议室,明明我是这个小领域里面的小专家,却没法准确地把专业术语与日常用语连接起来,形成口语化表达,总是感觉隔靴搔痒。后来用了一个笨办法,在会议室里我把美国同事说的话全部速记下来,回去死记硬背,学人家怎么把一个概念讲成故事,照葫芦画瓢,苦练两年,偷师学步成功,套用他们的表达方式,换上自己的业务概念,并且挪用良好的中文表达基础,强化讲话逻辑,更简练,更直奔主题。
▲ Photo by Tran Mau Tri Tam on Unsplash
直到今天,我还要求两个儿子纠正我的英文发音和口语表达,两个小老师以给我挑刺儿取笑我为乐。我经常反击他们说,你爹你妈带着半生不熟的英文和两个箱子到美国,你俩小子语言无忧,生活不愁,胆敢不比你爹妈做得更好,小心收拾你们!哈哈大笑之后,儿子们也培养了不少同理心,体现在他们总是乐于帮助国外来的同学和其他有需要的朋友。
3、终身学习,培养综合竞争力
学习是一场终生的修行,而兴趣和好奇心是这一生修行的最大动力。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几乎天天都有新生事物,金融,政治,经济,制造,创新,高科技,或好的或坏的。打开自己的头脑天线,广采博收,一辈子抱着海绵心态,吸收新知识新理念,会让职业不断进步。
其实看看我们进入职场后做的工作,有多少是与学生时代的学习直接相关的?恐怕一半都不到。职场上真正考验的,是我们的终生学习能力。所以我有一个理论,我叫它’五分不完美经济学’。我认为从学生时代起,就应该把时间分配功利化,不追求完美。一百分和九十五分之间没有质的区别,若从六十分做到九十五分需要七成努力的话,从优秀的九十五分到完美的一百分可能需要额外五成的努力,因为从优秀到完美的每一小步都需要额外用力,五成努力拿回五分成绩,投入产出比不划算。
有那五成努力的时间,宁愿去做些所谓不图成绩的非核心学习,这些非主流学习带来的收获和培养的领导力往往才是你的综合竞争力,你会更快地接受新知识,保持终生的学习力,而且,因为知识面广,你往往是个更有趣的人,而这,才是职场上愈行愈远的核心竞争力。
▲ Photo by Julian Santa Ana on Unsplash
4、心怀谦卑,又保有自信
生活如此,职场更如此。
因为见过最高精尖,见过最多元的思维和创新,我们会意识到其实自己知道的那一亩三分地儿是多么渺小,我们的未知远多于已知。这种谦卑会让我们保持持续的学习心态和求知欲望。
从另一个方面讲,因为一路走来,边学边看,所以取得了一些见识,因为闯过舒适区,挑战过自己的能力甚至极限,所以即使遇到陌生的东西,碰到从未接触的难题,也可以结合经验,通过联想和对比,做出合理的猜测和解释,离答案愈行愈近。这种阅历,是积累自信的过程。
所以说,如果问我出来闯世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说:长见识。行过万里路,会让你有资格去评判去挑战读过的万卷书。职场上,实践为王,实实在在地做出了业绩,你就有底气去挑战理论,甚至建立自己的新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