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里,一篇题为《他把400个流氓送进哈佛写assignment耶鲁!寒门与贵子之间,只差一个好老师》的网文在微信上疯狂刷屏。我在看到了这个题目之后,便选择了直接忽略、不予打开。多么简单的一个逻辑呀,如果真是能送400个流氓进哈佛写assignment耶鲁,此人的功德能比得上特蕾莎修女了。可是多年关注美国教育的我,大脑数据库里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功德无量的人,文章的内容一定没有可信度,不值得去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
可是,我的同学群里有一位老同学点将了,正面问我这篇文章的可信度。
我的同学都处于已经或是即将要送孩子上大学的阶段,关心费用是自然的。这位老同学大概在费用方面简单一估算,就已经隐约感觉到了文章的可信度有点问题。不过,这一次的真实性却跟费用无关。不妨做个有趣的小思考,现在网络上有这么多煽情的或是励志的、写实的或是虚构的作品,可是就没有一个关于’万恶的美帝’某个贫困孩子因为穷而上不起大学的故事!美国的社会和教育结构封杀了这样的可能性,这一点以后的文章里再去分析。
为了完成老同学给的任务,总得点开文章认真看一下呀。可没想到,点进去后新的问题出现了:我看懵了。
文章的内容显然来自于一部好莱坞的电影,我之前看过,时间久记不清楚了。文章里配的图片,大多都是电影的剧照,特别是演那个深色头发高个子拉丁裔学生的演员,现在已经是颇有名气,好多拉丁裔的角色都是他演的,我能有把握认出来,那是演员剧照,不是生活图片。
(暑假后回到美国能用谷歌了,查了一下,这个身高1.85米的男演员本身并不是拉丁裔,他出生在菲律宾,竟然还有一点中国血统。电影中这个学生的角色还让他获得了金球奖的最佳男配角提名。)
可那篇’10万+’的原文绝了,从头到尾不提电影的存在、不点明配图中使用了电影剧照,反而是拿着’源自生活、可并不是生活’的电影故事做基础,夹杂着有剧照有生活照的图片做’真相’,再把故事发生在80年代早期这样的时间背景含糊掉,漂移30多年,硬是编造出了一个完整的、又处处打中中国读者痛点的有关美国’现代教育’的故事来。
编造,生搬硬造,可信度连抄袭的都不如!靠忽略事实编造故事来博读者眼球,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这是把我打懵的原因,也没法几句话回答老同学的问题了。
还是得完成任务呀。8月底回到美国,我找到了这部1988年的电影,’Stand and Deliver’(《为人师表》),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当年的票房影响很大,演老师的男主角还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不知道因为是教育型的电影并被收录进美国国会图书馆还是什么其他原因,电影在美国有免费的链接,英文字幕:https://gostream.is/film/stand-and-deliver-4937/watching.html?ep=782870)
因为当时是开学季,自己手上事情太忙,没有来得及成文回复,可这时修正版的’菜刀·流氓·哈佛写assignment’的故事开始在其他公众号传开了。这一轮,有的文章在标题上略作调整,把’流氓’字样去掉了,或者用’名校’替代了’哈佛写assignment耶鲁’,以此来修正原标题里这两个明显荒唐的漏洞;有的文章在摘要中渲染作为主人公的老师在教室里靠跟学生说黑手党的黑话来打成一片;还有的更精彩,在菜刀上做文章,表达成’一刀砍下去……’,以此来吸引读者胃口。可是,这一轮的文章里有更令我毛骨悚然的事,因为这些文章多半出自我平时关注的教育相关的公众号,有的号我清楚地知道,他们的英文水平和针对美国做调研的能力,绝对不会不知道这样一部电影的存在,也绝对不会误解电影的内容。知道事情的真相,有的甚至也点出了电影的存在,可是还在继续着’源自电影’的扭曲失实的’故事’,这个动机就更可怕了。
难道这就是互联网经营思维模式吗?管他事实或是内容是什么,跟上风口才是关键,才能让猪飞上天。
偏偏猪还就是满天飞!这些文章又得到了广泛的共鸣和转发,看来精通网络经营的公号们还真是把风口码得准准的。
我们先来简单还原一下这部电影’Stand and Deliver’(《为人师表》)里描述的故事的真实面目,看看那些网文是怎么让猪飞起来的。
故事的原型发生在洛杉矶地区一所叫Garfield的高中。根据维基的相关信息,故事主人公的原型海梅·埃斯卡兰特(Jaime Escalante)1930年出生于玻利维亚的一个教师家庭,并且在当地教了12年的数学和物理,移民美国后一路做零工并自学英语,直到1973年在洛杉矶加州州立大学(CSULA)获得数学的学士学位后,才于1974年重返讲台,进入了故事里的高中教数学。
(海梅跟电影里饰演他的演员的合影)
我个人的职业病,总是对涉及语言的问题特别敏感。这里专门点出主人公的名字Jaime,并译成’海梅’,而不是’10万+’文章中的’杰米’。’J’这个字母在西班牙语里的发音类似/h/,比如Juan(胡安,或是《唐·璜》里的’璜’),Jose(何塞)等,数不胜数。望文生义地译作’杰米’,难道是看电影的时候只能把英文对白当做背景噪音对待吗?
海梅刚入职,任教的高中因为教学质量不达标,面临着学校被解散、教职工丢饭碗的威胁。要解决教学质量的问题,正常的方案就是给成绩吃力的学生补课、开小灶,这至少是美国的常规做法。我就亲眼目睹了自己儿子的学区在加州从经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之后,随着大把新增经费的投入,开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免费补习班。可是海梅老兄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看法,建议要在学校开设高端课程,进而拉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海梅入职的第二年,新来了一位校长,支持海梅的意见,并给海梅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援,海梅得以逐渐开出代数和AP微积分课。AP课是我们讨论这个故事的一个关键点,那么这个目前在国内老提被到的AP课程或是考试,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说就是把部分大学课程下放到高中里去完成,这是二战后美国的一项教育实验,1955年开始全面推行。AP课有一个统考,也是由负责托福、SAT、GRE考试的那家叫ETS的公司承办的,考试成绩被美国大学委员会认可,能够冲抵今后大学的相关学分或相应的分级考试。随着时代的前进,许多大学已经把中学生有AP成绩看做其能够胜任大学学习的一个标志。另外AP课的分数在计入美国四分制的平均分(GPA)时,一般多算1分,这样还能够拉高平均分。综上,目前的AP课对于美国大学申请已经越来越重要了。
要注意的是,美国高中是走班选课制,不是说你升到了几年级就可以修哪一门课的。要想选修高级课程,必须先依次完成之前的先修课程。海梅经过了四年的各项准备,包括让学生完成进入微积分课所需的其他数学课程,终于在1978年第一次开出了这一门课。他采用了球队教练招人的办法,四下里放出’球探’,打听到哪个学生有数学天分,就去找人家谈,打气鼓励加哄骗,最后招来了14个人,其中5人坚持到底、2人通过了AP考试。下边的2年,又分别有9人参加7人通过考试和15人参加14人通过考试并且出现第一个满分5分。接下来,就到了形成电影故事的1982年的AP考试。
这一年,海梅的学生有18人通过考试,可是考试机构ETS下通知,取消其中14人的成绩,因为涉嫌作弊,证据是考卷上出现了同样的低级而又独特的错误。ETS取消考试成绩的事情是偶尔会发生的,比如亚洲地区就有若干次因为涉嫌漏题托福成绩被集体取消的事件。可这一次的取消,遭到了学生、海梅和校长的质疑和抗议。在美国要抗议什么事情,种族歧视是最有效的一张牌。Garfield高中所在的东洛杉矶地区拉丁裔人口占了97%,种族这张牌分量很重,所以当时事情闹得不小。最后,有12名涉事学生接受重考的条件,结果全部通过,一下子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987年海梅的教学生涯达到顶峰。学校有127名学生参加了微积分的AP考试,在整个美国排在第5位;85人通过,这个数字占了当年全美国通过这项考试的墨裔学生的27%!
1988年,传记《海梅·埃斯卡兰特:美国最优秀的教师》和电影《为人师表》面世,并且引起不小轰动。电影的故事讲到1982年学生们重考AP微积分考试并且通过为止。虽然海梅一时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但是因为1987学年结束以后,已经53岁的校长离职去完成自己的教育学博士论文,海梅却再也得不到新校长的支持了。他在1990年失去了数学部主任的位子,1991年辞职去了北加州另外一所学校继续任教,可是也并没有能够重现曾经的奇迹。2010年79岁的海梅在北加州儿子家中病逝。
(1988年出版的传记封面)
美国的都市中心区历来就是贫困区,拉丁裔又是传统上学术表现最弱的一个族裔。海梅能够带着这样背景的学生在好多美国人感到头痛的数学AP课上获得成功,本身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涉嫌考试作弊的事件,在被和种族歧视这条美国最敏感的’高压线’搅到一起之后,立即成为了全美国新闻的焦点。而十几名学生重考并且全部通过,又颇有戏剧和传奇色彩,于是成就了这部当年家喻户晓的影片。
(故事发生的地方,大概就是这一带。在美国,一般来说靠近高楼大厦的市中心区,都是比较差的区域,碰巧这张照片里还有街边无家可归者的帐篷。因为这个区域里西班牙语的广泛使用,使得’英-西’双语教育和英语第二语言教育的需求很大,倒使得我跟这一带的学校之间有了剪不断的联系。)
电影,哪怕是纪录片,都会跟现实有一定距离的。网文原作者硬是瞪着眼睛以电影剧照作为生活图片,’介绍’美国的教育,还介绍到了我的身边来,这能不让我发懵吗?在此先点破2条就出现在原文标题里的最离谱的谎言,而且都不用多分析,就像我的老同学一样,本着读者自身的阅历和知识面,就能感觉出不对劲来。
荒唐谎言一:400人进哈佛写assignment耶鲁。
麻省理工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教授兼大企业家Dr. Amar Bose,就是博士(Bose)音响的老板,曾经在90年代的某一年出资邀请海梅前往马萨诸塞州(麻省)过感恩节,因为当时海梅共有14名学生在那个地区的哈佛写assignment、耶鲁和麻省理工上学。Bose教授趁着过节捐款,好让他们师生能有一个大团聚。注意了,几年累计的在校生、或许还包括研究生,一共才14人,就已经了不起到博士音响的老板要出资邀请了。那’功德无量’的400人之说,不就是瞪着眼睛说的瞎话嘛,难怪后来的修正版谎言文章都悄悄地把这一条改掉了。
这400人之说是空穴来风吗?为什么不说500人、600人呢?原来400人这个数字在相关的英语文章里多次出现,是说海梅的数学课程包括代数、微积分等人气最旺盛的时候有400多学生参加。显然网文作者是进行过相关阅读的,可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采用了捕风捉影或是煽风点火的写作手法,反正就是让猪飞起来就行。
荒唐谎言二:海梅无奈之中拿菜刀进教室,一刀砍下去……
这个直接看电影就好了,砍的是苹果。
留意一下,苹果上还雕出了笑脸、哭脸,再仔细看一下剧中老师的装扮,戴了围裙,还戴了厨师帽,另外他还刻意装出了一口德国英语的口音,表示他是一个卖汉堡、热狗的小贩,背景声音中还有学生要求点餐的。这一切,分明是一种快乐幽默的氛围,是在还原人物原型想尽一切办法活跃课堂、包括经常把自己打扮起来进教室的场景。跟原文标题里用菜刀以暴制暴对付’流氓’的暗示毫无关系!
为什么要砍苹果呢?答案在这里:
原来借了电影里这名叫安娜的戴眼镜女生说出了她的苹果’缺少了25%’这样一句关键话。这是数学课的内容--百分比。
不是说了电影跟生活还是会有很大距离的吗?就是认为《为人师表》90%真实的海梅本人也特别指出,微积分AP课是要好几年才能走到的一步,而且都是数学最好的学生。哪能像电影里那样从百分比、正负数开始一门数学课就搞定呢。
别看电影故事那么热闹,可电影中刻画的众多学生里却只一名有生活原型,就是这个安娜。而现实中这位人物原型的生活经历,才是一部最真实的励志鸡汤。
重看了电影、再把有关电影和真实人物的英文文章都看了一遍之后,我又咬牙静下心来,把那篇’10万+’读了又读。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标点和排版,不过段与段之间有空行。在读了又读之后,我终于能够明确一个吓人的结论了,全文没有一段里不带谎话的!
我真是懵得找不到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