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tralia's #1 Consulting Service
  首页 > Assignment >
 
 

在美国,屌丝逆袭有多难?不吹不黑用事实说话

 

接着昨天的话题,说说美国的阶层固化。不吹不黑,用事实说话。

在发达国家里,美国的阶层固化算是比较严重的,这个很多研究都有具体的数据来支撑。

比如我以前曾经引用过的这张图,统计的是’子女一代和父母处在同一个阶层的可能性’,系数越高,表明社会流动性越差,一个人要脱离自己的家庭出身向上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小。

这个系数,丹麦是0.15,加拿大是0.29,日本0.34,而美国则是0.47,比巴基斯坦还要高。

美国的智库皮尤中心也做过一个社会流动性研究项目,他们的发现是:

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真正实现了收入增长和阶层跨越,跳出父母阶层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

有16%的人,收入和财富比父母在同样年龄时要少,也就是向下坠落,掉到了下一个阶层。

如果是出身底层,要连升几级进入中上阶层,这样的跨越,英语里叫rags to riches,大致意思是’白手起家’,也可以说是’寒门出贵子’,更贴切一些的翻译,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屌丝逆袭’。

只有4%的人,能够实现这样的逆袭。

当然,在美国,所有一切问题都是种族问题,任何问题里都有种族因素。阶层问题同样是这样,白人要跨越阶层相对容易很多,黑人则是难上加难。这个我就不展开细说了。

那么中国呢?如果按照收入来说,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应该是惊人的,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应该都远远超过了自己的父母,上亿人成长为中产阶层。这是因为中国经济的爆炸性发展,有独特的社会背景。

这几年阶层固化的抱怨开始出现,但我个人的感觉是,中国的阶层固化相比美国来说还不算严重。

我指的不是中国还有很多奇迹般一夜暴富的例子,那只是恰好赶上了某个巨大的风口,和整个社会机制性的社会流动没有太大的关系。

中国有阿里巴巴的马云,但是美国也有Facebook的马克。虽然扎克伯格出身医生家庭,严格来说不算寒门,但能拥有今天这样级别的财富无论如何也算是一种逆袭。

那为什么说中国的阶层固化目前来说还不算严重?我们来打个比方。

假设,一个国家里的所有人,都住在同一座超级巨型大楼里。所有中国人住一座楼,美国人住另一座楼。每个人住的楼层,就是我们相对应的社会阶层。

不同楼层之间的居住状况天差地别,下面的几层破败不堪,中间几层简陋干净;越往上就越豪华越舒适,设施越完备,视野越好。

不难想象,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住在最高最好的那一层。

美国这座大楼很早就建好了,管理也比较好,每一层之间的楼道都安装了门锁,同时还有保安24小时巡逻。

住在下面几层的人,很难找到机会搬到上面的楼层,甚至连溜过去看看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机会都没有。

中国这座大楼就不一样了,以前这就是一座两三层的小楼,大多数人都挤在同一层里。现在,也才刚刚搭好一个雏形。

很多楼层,比如中产阶级所住的那几层,都是近几年才刚刚建好的,所以有很多人都得到了搬过去住的名额。

现在这座楼还在扩建和装修之中,很多楼层还像个工地,所以大楼里的安保防盗设施都不完善,留下了很多漏洞。而这,就给了很多人搬到上面楼层的机会。

每个人都可以各显神通,得以成功搬家的方式非常多——有些人是趁着保安不注意溜上去的,有些是从楼外面还没有来得及拆除的脚手架爬上去的。

更多的人则是顺着楼道大摇大摆走上去的,因为很多楼层之间的门锁都还没有来得及装好。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阶层固化比中国严重:因为他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各种制度相当完善,不再存在什么漏洞。

住在大楼最上面几层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楼层住的人越少越好,他们不希望住在楼下的人搬上来和自己抢夺资源。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所以美国的中上阶层,一方面会竭力自保,维系自己的阶层地位;另一方面,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一些制度和手段,封杀其他阶层的人进入自己阶层的机会。

前两天在媒体上看到一本新书,是布鲁金斯学会的一名学者写的,书名叫《囤梦者》(Dream Horders)。这本书我还没有来得及读,但是从介绍来看,差不多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这些封杀其他阶层闯入的制度和手段有很多。

比如分区。

美国很多城市,贫民窟、平民区和富人区有比较严格的区分,当然名称通常不会叫的这么露骨,大家会说是’好的区’,’坏的区’。

好的区里治安状况很好,犯罪率可能是0,当然房价也会很高;坏的区则让人听起来都感到害怕。中上阶层的人一辈子也不会去坏的区;从小在坏区长大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去富人区,你连接触另一个阶层的人的机会都很少。

居住在不同区域,你所接触到的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前阵子被Amazon收购的大型食品超市Whole Foods,以提供健康有机食品为特色,有统计说其中80%的顾客至少有大学学历。

我买过他们的沙拉,确实味道很好,但价格也比其他店高出不少。就连他们的水果蔬菜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一个个青椒、一根根胡萝卜都要码好对齐,呈现出一种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

这样的超市,就不会开在穷人区。

在今天的美国,一个穷人走进富人的食品店,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因为里面各种健康食品、健康沙拉,可能是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一种隔离。

在中国,至少这样的隔离还没有出现,未来似乎也不太可能。

另一个手段,是教育。

我们常常抱怨中国的高考制度,觉得存在许多不公平和不合理之处,这没错。但是,即使有这些不公平和不合理,高考可能仍然是目前对各个阶层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个制度。

因为高考的录取只看分数。不考虑极端特例的话(比如山东那个身份被人冒用的人),任何一个人,不管你家庭出身如何,只要努力,只要考出了好的分数,就有机会进入好的学校,进而找到好的工作。

对于普通人来说,在种种跨越阶层的途径中,高考可能是最简单、最好走的一条路了。

可是美国的大学就不一样了。

首先是私立大学的学费都超级贵,一年动辄五六万美金,而且每年上涨的速度都很快,中下阶层家庭很难负担得起。

不上私立可以上公立,但是这样一来差距就出来了。八所常青藤名校,只有伯克利一所是公立大学,其他七所全部是私立。

还有美国大学的录取制度,不看考分,只看综合素质。尤其是要进入顶级名校,没有点让人眼前一亮的资历是做不到的。可是对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拼综合素质更不可能拼过有钱人的孩子了。

有钱人家的孩子从小拥有的资源就不一样,他们的眼界见识也不一样,这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办法通过自己努力好好学习、熬夜通宵做作业、或者凭借自己聪明才智所能够改变的。一点点弥补差距的机会都没有。

中学、小学、幼儿园,都是一样的。真正的私立好学校,学费都是天价,而且还有一堆人抢着进。

你以为美国人就不像中国人那样,从小为孩子的未来操心么?纽约最好的私立学前班、最好的精英中学,录取比例是2000比1,父母们同样要为他们孩子的入学资格争破脑袋。

不去争的人,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付不起学费,提前被刷了下来。

第三个手段,就是昨天那篇文章里提到的,有钱人自己也越来越努力,成为’有抱负阶层’。

还有一个有些阴谋论的理论,叫’奶头乐’,Tittytainment。

这个词由奶头和娱乐两个词组成,意思是源源不断地给大众阶层提供色情、娱乐、赌博、八卦等产品,让他们沉迷麻醉,安于其中,自然也就放弃了寻求向上流动的欲望——就像是给婴儿一个奶嘴含着,他们也就不会再吵闹了。

前阵子《王者荣耀》被批的时候,有篇文章流传很广,《真要没人玩王者荣耀了,你出头只会更难吧》,里面就提到过这一点。

当然,美国社会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很重要的一点是,不管哪个阶层,基本的安全感还是有的。是否有安全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因为有安全感,所以每个阶层大致都安于现状,并没有很强烈的寻求向上突破向上流动的欲望,整个社会也就因此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

反之,一个安全感缺失的社会必然会人心浮动。每个人都会寻求向上流动,以为提升社会阶层就能提升自己的安全感;而好不容易逆袭成功的人,又会担心自己遭遇天灾人祸,一夜之间被打回原形。

所谓的中产焦虑,不是因为上升通道被封死,而是来源于安全感的缺失。

写了这么多,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不要再抱怨阶层固化了。

也不要再动不动自称屌丝了,你以为这是无奈的自嘲,其实只不过是一种自我麻醉的精神毒素,是你自己放弃努力的借口。

你以为阶层流动性差,但其实还远没有到固化的程度,至少在目前,很多通道还没有被封闭,你努力努力,趁中国这座大楼还在修建之中,总能找到上升的路。

不管哪个社会,都是一样的,都是战场,你要表现得像个战士一样。

如果你还在上中学,就好好努力,争取考个好大学。如果你已经工作,好好努力一下,也总能找到别的机会,至少能跑过那些不努力的人。

所以,开始努力吧,少年。


上一篇:在美国,卖枪就跟卖咸鱼一样 下一篇:在美国代写assignment,我都能感到中国经济面临的